切换地区 [ 四川 ] 欢迎访问祥芸官方网站!
184 8200 1949成都购公墓     拼团享低价

常见问题

当前位置:首页>购墓资讯>常见问题

丧葬改革如何做到既重情又明理?

时间:2022-04-15   访问量:1840

又是一年清明节,折菊寄思正当时。最近,全国许多地方都发出了文明扫地的号召,倡导鲜花祭奠、植树追思和网上祭祀。然而,据报道,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地区,大规模的白事的势头仍然有增无减。—场葬礼的费用,仅寿衣、寿材和宴席这“三大项目”加起来至少有2-3万元,个别家庭甚至超过20万元。如此沉重的丧葬费给贫困村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,增加了农民返贫的风险。

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。葬礼对中国人民来说意义重大。我们应该从更理性的角度看待农村丧葬问题。我们不仅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理解农村丧葬的内在原因;我们还应该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反思农村丧葬的弊端和不良习惯。

首先,应该肯定的是,农村丧葬确实为农民提供了一个缅怀祖先、传承孝道的情感渠道。历史上,孝道已经延续了数千年。中国农民历来尊重天地和祖先。自古以来,他们就形成了一套从入殓、请厨到居丧的复杂丧葬礼制。他们倡导厚葬的价值取向,崇尚厚葬的价值导向深入乡土社会内在肌理。在现实中,重葬在农村地区的盛行也是对缺乏对老年人关爱的“报复性补偿”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,大量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。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把老人留在村里是无奈的选择。因此,有些人会通过厚葬来寻求孝道的心理慰藉。这在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,但一切都不应该走极端。如果你在老人死前不尽孝道,只待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、大兴坟墓,让老人走得“风风光光”“体体面面”,无异于本末倒置,也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质疑:这是对死者的孝道,还是对生者的作秀?

厚葬的坏习惯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村民们的困扰。许多农民怨声载道:“宴会安排了好几天,费用难以承受。”“不大办吧,邻居们说你不孝顺。每个人都是这样。”尽管村民们期待着改变,但许多人仍然选择面对和跟随人群。

葬礼问题似乎是一个私人的家庭事务,但一旦过度沉重的葬礼之风刮起,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:盲目比较导致心理失衡,大规模经营浪费社会资源,埋葬会导致死者和生者之间的“土地掠夺”和环境污染等。每个问题都可能在特定条件的刺激下引发负面连锁反应。

从长远来看,它还会破坏社会氛围,影响习俗的改变和乡村治理的发展,不利于激发农村振兴的精神动力。因此,殡葬改革看似“软”,实则“硬”。这是一件事关农民安居乐业、农村和谐稳定、碧水青山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。

近年来,全国各地大力推进殡葬改革,社会风气显著改善。然而,也有一些地方行动过于操之过急,如“禁止出售所有棺材和殡葬用品”,甚至是简单粗暴的强行“掘墓砸棺”事件。本想用心做好事,但最终没能做好,还伤了农民的心。原因是我们没有看到农村葬礼理性的一面。反对厚葬,并不是越薄越好。还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孝老心理,保障基本的仪式和情感需求,让农民有体面和尊严。

殡葬改革的重点是创新工作方式,“虚事”实做、软件硬抓。管仲破除齐国厚葬之风时,曾对齐桓公说:“夫凡人之有为也,非名之则利之也。”我们倡导殡葬改革,不能仅停留在说教层面,更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,让农民感受到荣誉、享受到利益。因此,各地在制定指导办法和村规民约时,可以尝试将丧葬行为与奖惩政策挂钩,达到“花小钱办大事”和“少花钱也有面儿”的效果。例如,有些农村地区出台了红白喜事指导标准,带头践行厚养薄葬的家庭,可享受荣誉称号、实物奖励、免息贷款、免费体检等优惠政策,反之则无法享受相关政策。

还要注意,加强对殡葬改革的宣传,营造厚养薄葬的社会氛围也很重要。中国农村是熟人社会,民间交往频繁,群体特征明显。因此,如果以农民喜爱的方式宣传党的声音,文明新风就会迅速传播开来——正如一句老话所说,“日敬双亲一杯羹,胜过祭祀三牲贡”。孝道不是葬礼的盛大操作和奢侈,而是通常的嘘声和问候。要明确孝道内涵,利用好村民会议、红白会等农村“舆论中心”,巧妙运用文化墙、顺口溜、“大喇叭”等农村特色载体,明确宣传殡葬改革,潜移默化地宣扬厚养薄葬的观念。

孝子之养也,乐其心,不违其志。老人所期盼的,是有生之年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。因而,厚养才是子女尽孝的最好方式。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老人所乐见的,是儿孙俭以养德、勤俭持家,因而薄葬才是对逝者最贴心的告慰。愿厚养薄葬的清正之风劲吹乡土大地,让逝者好好安息,生者更好生活。

相关信息

最新资讯